村网通总站 注泔村 zhugancun.nync.com 欢迎您!
《 农民日报 》( 2017年05月16日 08 版)
当地农民背树苗上山。王海波刘军昌摄 |
编者按
种树就是“办银行”。在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武安市管陶乡下站村的一座荒山上,一株株侧柏已然扎根。原先荒山秃岭的石头山,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成立了荒山绿化队,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林果、生猪等产业,培养了一批新兴职业农民,带动老区人民致富。太行山靠山吃山“致富经”,值得一看。
本报记者郝凌峰
初夏的太行山尚处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境中。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下站村的一座荒山上,30余村民身背树苗从山脚运到山顶,栽进一个个用炸药提前炸出的鱼鳞坑中。环顾四周,与这座山头相邻的十几个山坡上,成排的鱼鳞坑里,一株株侧柏已经“安家”。
阳邑镇和管陶乡是革命老区,这里一无资源、二无技术、三无资金,荒山秃岭,人均收入很低,属于太行山特困地区。如何让太行山区贫困群众增收受益?2007年,靠开洗煤厂、搞建筑富起来的郭明生回到家乡阳邑镇,成立了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动村民向荒山要效益。他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的主战场,努力解决瓶颈制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共同致富之路。
靠山吃山——
发展产业念好“致富经”
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志红说,在荒山上种树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山、水、林、路综合治理,才能造一片、活一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家雄厚的资金实力作支撑。
武安的荒山多为石灰岩,质地坚硬、土层稀薄,不利于植被生长。郭明生从附近村民中挑选精干人员,成立了荒山绿化队,先用炸药炸出一个个深坑,再运土上山、回填进坑。“仅此一项,每棵树的栽植成本就在80元左右。”郭志红说,虽然与村民的“土办法”相比投入翻了近10倍,但树木成活率提高到了96%,参加绿化的村民也增加了收入。
管陶乡下站村党支部书记王李何当初就是被这“阵势”所吸引。2010年,他做通全村1300多口人的工作,主动找到智寿源公司,将650亩村民土地、4000多亩集体荒山,流转给了智寿源这个大户。“我们把土地、荒山租出去不仅能绿化荒山,村民们还能多增加些收入,何乐不为呢?”王李何说。
如今,站在武安市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承包的山顶往下看,尽收眼帘的是一洼洼核桃林、一排排猪舍,沉寂多年的荒山有了生机。园区内的30架山梁、百面山坡,已初步形成“侧柏柏树戴帽、花椒树缠腰、火炬树开道、核桃树垫底、药材铺地”的绿化格局和“大雨不出川,小雨不出山”的良好生态自然环境。
“给钱给物,不如办个好项目,把产业办到父老乡亲家门口,让他们早日脱掉贫穷的帽子,是我最大的心愿!”郭明生说。依托万亩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园,他注册资金2600万元,于去年成立了河北拱北食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原味核桃、多味核桃休闲食品、核桃油、核桃饮品、核桃仁、核桃粉等系列食品的生产、研发、销售。
周边近百名农民走进了食品厂、走上了干净整洁的生产线,成了挣工资的食品工人,每月近两千元的收入,使得他们不出远门也能挣钱养家。
流转土地——
种地农民变“产业工人”
“刚刚开始土地流转的时候,俺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民就是种地的,这要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的生活靠什么?”记者在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采访时,遇到了阳邑镇北街村民申二玉,问起土地流转给他带来的变化,申二玉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把土地流转出去后,一亩地每年坐收800元,再也不用整天趴在土地上了。此外,不少像我这样懂技术的村民会被聘到园区来当工人,挣上了工资。”
申二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家6口人,5年前种着5亩山坡地,年收入只有2000元。现在,全家有4口人在智寿源公司上班,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每月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5亩土地的流转费,年收入超过5万多元,是5年前的几十倍。如今,他盖了3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添置了新家具,小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通过土地流转,郭明生把一家一户经营的“补丁地”、“零碎地”进行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土地实现了增值,农民实现了增收。过去阳邑、管陶农户种植每亩旱地,年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如遇罕见的干旱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如今,每亩旱涝保收八百元,农民还可以到公司去上班,每月收入1000多元,成了月月拿钱的“产业工人”。
随着智寿源公司的发展,用工人数从160多人增加到近千人。他们学文化、学技术,成了新一代“职业农民”。现年62岁的管陶乡下站村村民王云贵,当初独自一人来到智寿源打工。如今,他担任核桃园第五责任区的承包人。“俺刚来的时候是个普通员工,后来经过多次参加园区组织的技术培训,俺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2014年竞争当上了负责人,承包管理了500亩核桃树,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王云贵自豪地说道。目前,7个行政村、4000多农户、18000余村民直接受益,辐射面积达10.76平方公里。
绿色循环——
做饭告别“燃煤时代”
“啪”的一声响,沼气灶上蓝色火焰升起,不一会儿,菜香弥漫。“家里这个沼气灶火大、做饭快,还可以用来烧开水、炖汤,气用都用不完。”阳邑北街60多岁的申会元高兴地说。这是智寿源公司2000立方米沼气供应站通过30公里沼气管道输送来的新能源,使周边400户农民生活做饭告别了“燃煤时代”。
沼气的使用,每年可使园区利用秸秆200吨、节约煤炭400余吨,减少粪尿及污水排放6至7万吨,还可生产生物有机肥5000吨。经过熟化的沼渣沼液,又可使园区内万亩果树基本告别农药、化肥,为实现有机果品生产创造了条件。这样,整个园区就形成了“山场绿化种植—作物秸秆用于养殖—猪排泄物变为沼气—沼气池产出生物有机肥—沼渣沼液高调上山、兑水—通过管道浇树”的“农林牧业零排放,小沼气促进大循环”的良好生态产业循环链。
针对阳邑、管陶两个乡镇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郭明生经过多年的打拼,资金上采取财政争取一点,公司拿大头的做法,铺设引水管道30公里,修筑绕山道路20公里,安装防护林网8公里,架设高压电线9公里,9个能蓄水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些投入大大改善了阳邑、管陶两个乡镇群众的生活品质,补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