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群众有获得却“无感”要辨证地看

    信息发布者:三秦一夫
    2019-04-17 21:17:24   转载

    群众有获得却“无感”要辨证地看

    《 农民日报 》( 2019年04月17日   03 版)




        “获得感”这个词近年来我们说得很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特别强调。不过近来记者在基层调研中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虽然当前脱贫攻坚中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成绩看起来也很突出,可是一些群众却没啥感觉。

        没有获得自然无从谈起“获得感”,但是,有了获得也不一定“有感”,这确实是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扶贫悖论。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巨大成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但是,也无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干部干得贼累,钱也花了大把,群众却还在摇头。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这里面有一个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给贫困户干的很多事情,不是他们所需要或者最迫切的。例如,有些地方推动文化下乡,修建大量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花费不菲。可是放眼望去,村里全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这些设施根本没人用。反而村里的水井多年干涸不出水,农民急盼给修修,却无人管。这样农民能有“获得感”吗?

        其次,还有供给和服务不配套的问题。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干“半边”。例如,某地搞移民搬迁,从深山里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中,农民很欢迎。可是,住房解决了,远离土地后吃饭却成了问题,各种生活开销也随之大了起来,还因此欠了不少债。原先政府承诺的就业培训没有下文,“搬得出,还要留得住”成了泡影。导致农民起初满满的“获得感”,很快就被现实生活的负重对冲抵消。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也就是扶贫的一方。如果干事情总倾向于出政绩这一块,就容易淡漠“看不见”的工作;总喜欢一刀切地发展,就难免忽视了个性化的需求;突出从上而下地推进工作,就往往脱离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干得再多,也只能是拳头打在棉花上,无怪乎群众不“感冒”,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要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原因所在。

        但有些时候,农民“获得感”低,并不全然就是扶贫的方式有问题。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对于各类扶贫做法,农民的“获得感”大体存在着这样一个排列: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直接给钱给物。也就是说,从农民个体来看,对于“一对一”的、立竿见影的扶贫项目显然感受更强烈,而对于打基础、管长远的扶贫方式,则往往感受不深。农民有如此想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味“等靠要”的懒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这个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实在需求侧。群众往往都希望得到的资源越快越好,效果越立竿见影越好,政府却需要在多个目标诉求之间寻找平衡。所以也会发生扶贫有获得群众却“无感”的情况。那么,如果从提高群众“获得感”的角度出发,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地把扶贫重心往排列式的后端移呢?

        我想,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毫无疑问,扶贫成效的好坏和高低,农民是最有发言权的。这是大前提。但在很多具体的工作和考核中,并不能简单以此论英雄。例如,类似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方式,往往见效慢、周期长,但却是扶贫先扶志的关键所在,是培育内生动力的核心所在,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可能短时间内,群众感受不深,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却是厚积薄发的“获得”,润物无声的“情感”。如若一味地为了群众“有感”而工作,反而会陷入“讨好式”扶贫的境地中,导致出现短视的扶贫行为,降低脱贫工作的质量。如此,最终伤害的才是群众最根本、最实在的“获得感”。

        因此,针对部分群众有获得却“无感”这一情况,我们不妨辨证地来看。既要积极地反思,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瞄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些盲点盲区,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给与农民充分的话语权和监督权,提高扶贫精准性;另外,也要有战略自信,不能惑于一时的口碑得失。多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也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该坚持的就要坚持。同时也要多和老百姓交流,说清楚个中利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

        这事说起来虽然不易,看似有些两难。其实核心就是一条:是不是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

        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要脚踏实地、科学推进。既要保证眼前的收益,更要兼顾长远的发展;既要尊重个体的差异,也要有全局的眼光。这种基础上的“获得感”才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如此,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才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分享到: 更多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