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信息发布者:三秦一夫
    2021-11-26 19:23:14   转载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原创2021-11-08 07:00·唯美乡村

    过去五年,农民撂荒田地,外出打工,在全国各地,已成普遍现象。

    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严重,触及到粮食供给保障问题。

    农民,不愿种地、不想种地、放弃种地,不会种地,这一步一步会继续发展下去吗?

    如果继续下去,粮食危机,随之倒逼而来!

    口粮问题没保障,势必将会,动摇国之根基。

    过去,农民“惜地如金”是为了生存、解决温饱;如今,农民“撂荒弃地”是为了多赚点,谋求小康。

    这一变化,究其根源:其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的劳动力往一二线城市、沿海城市及重点城市流入,农民工群体壮大起来,达到2.8亿之多,农村劳动力枯竭,已是大趋势,随之便是田地撂荒;其二,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枯竭,产业缺失,除了种植,就是养殖,而且不成规模,难以支撑起发展的持续性,农民没法本地就业,只能远走他乡务工;其三,投入与产出成反比,农业负收益,一时难以改变,比如:种子、农药、化肥等各种生产成本又高,种粮收益逐渐降低,如遇干旱、洪涝等灾害,种粮不挣钱甚至赔钱,像今年中西部地区的极端自然灾害现象,农民还有绝收的可能。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那么,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呢?

    本人认为,未来五年是关键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政策多变,土地红利再释放,主旋律转向公平与普惠

    “十四五”时期,“三农”的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聚焦乡村振兴,并且全面推进。

    乡村要振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激活农村发展的潜能,释放乡村经济增长的潜力。

    年初,农业农村部关于解决“农民撂荒田地”的问题,印发了《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显,国家开始重视这一现象,鼓励农民种地,谁种地,补贴谁。

    我国农耕地,采取“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

    新《土地法》又规定:耕地被农户抛荒、撂荒两年或两年以上,村集体有权收回承包权。这点,农民一定要注意,如果长期抛荒、撂荒,可能就会丧失承包权,而且收回也不是有偿的。

    目前,全国各地的农村,已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15亿亩承包地确权给2亿农户,并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手,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土地,因为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紧张等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从上到下,三申、五令的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其目的,就是坚守国家粮食供给的安全。而且,上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让农民种粮有钱赚”,这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让种粮有合理收益”一脉相承;下半年,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并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尤其今年,带给种粮的农民,好消息不断,进一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信心。以后,“谁种地、补贴谁”,将成为现实;不愿种地的农民,同时也会加速土地流转进程,或者土地托管方式。

    8月25日,从最新国土“三调”数据来看,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179亿亩,这里包括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水田、旱地)。

    8月27日,农业农村部披露,将按照中央要求,指导地方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退出承包地的资格,建立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

    过去,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温饱,实现了脱贫,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接下来,我们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共同富裕。

    为此,农村土地政策,相应发生了变化,毕竟会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需求,这次提出“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也可以说是“第四次土地改革”。这样以来,不愿意种地的农民,可以尝试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避免长期抛荒、撂荒土地现象。

    未来5年乃至15年,“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能否改变,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新挑战,政策就需要调整,适应新发展阶段。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新发展阶段,农业需要劳动力更新、产业升级、人才回流

    目前,“大国小农” 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小农户始终是农业的主力。

    长期以来,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民的素质以及农业农村的各方面人才,已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接下来,需要解决,农业“谁来生产”、“怎么生产”?

    之前,我提过,结合国情民意,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平原地带的粮食主产区和山区丘陵地带的低产农耕地,在于细化“大农业与小农业”的落地生产场景,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这样,农业发展才会高质高效、增产增收,搞活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放大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当今,农业发展,必须打破农耕惯性,与时俱进,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养活人类。

    农业关心的不仅仅是种粮食,更多地在于生产场景的精准选择,产业的叠加与整合,带来真正的综合性收益。

    农业现代化,需要以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场景选择为驱动,以“新农人”为抓手,开拓农业变革的重担。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大农业,适合平原地区,以”主粮“为主,大米、小麦、玉米等,在主要产粮区域,以“规模农业、平衡农业”为出发点,适度规模化生产,稳住农业基本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

    小农业,适合丘陵山区地带,以“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主,在山区丘陵地带,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出发点,打破认知边界,立足“农业”,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比如: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园、家庭农场等。

    农民抛荒田地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还能持续多久?未来五年是关键期


    大农业与小农业,双核驱动农业现代化之路,关键在于农民的主体性怎么保障,怎么重新组织农民?

    资本下乡、智力加入、各种资源进入,如何处理好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平衡点?利益分配不均,难免会产生纠纷。

    当地政府及村两委,招商引资相关项目,不仅要改善营商环境,还要规范资本下乡流转土地。资本下乡,一定要与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等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项目落地及运营,才可能持续下去。

    如果没有一个组织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做到有序发展,再好的商业模式都不可能在现有乡村发展基础上生根、发芽。

    农村,只有相关项目能够落地,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另外,还能培训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劳动力更新就有希望。原住民,解决了就业,拓宽了收入渠道;农民工,外出变回流;年轻人,也会被吸引投身“新农人”。未来,农业职业化、产业化,会成为趋势。职业农民,也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农村,项目精准落地、产业升级,劳动力才会更新,人才更会回流,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以往,农耕地抛荒、撂荒现象,也会终结,未来五年很关键。

    重农主义,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年轻一代人,砥砺农志、激发农趣,认同农业,扎根农村,需要更多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养活人类。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