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信息发布者:三秦一夫
    2019-11-01 17:18:14   转载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原创 当代陕西 2019-10-31 16:46:04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2019年,陕西预计生产粮食1231.4万吨,而苹果产量却达到1150万吨,仅苹果与主粮的产量比就达到0.9:1,可以看出,“温饱无忧”的陕西人,饮食水准和种植结构都在变化。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陕北苹果 冯雪峰/摄

    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1个产自陕西,每3杯苹果汁中就有1杯来自陕西,每3个猕猴桃中有1个产自陕西。

    当陕西人的餐桌摆上来自陕北的小麦,来自铜川、延安的苹果,来自韩城的螃蟹和鲈鱼,来自眉县的猕猴桃,来自白河的小龙虾,再佐以来自丹凤的葡萄酒,这意味着陕西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而这已经是陕西的“十六连丰”。

    丰收的果实转换成了农民丰厚的收入。9月底,在中西部五省区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会上,陕、晋、川、豫、鄂5省69个贫困县供货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采购商开展经贸洽谈,现场签约2.6亿元。

    2019年,预计全省粮食总产1231.4万吨,为近十年第三高产年;苹果达到1150万吨、猕猴桃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4%、6%。

    丰收带来的另一喜悦是,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速达到9.7%,2019年全省56.5万贫困人口有望实现脱贫、所有贫困县将全部摘帽退出。

    南果北种、东扩南移——不“安分”的水果

    在杨凌,一颗“南果北种”的火龙果可以卖到30元,还常常供不应求。

    10年前,果农王艳的丈夫在海南种植香蕉时发现,有山西果农引进火龙果进行大棚试种,在杨凌科技力量和创业政策吸引下,夫妻俩也想试一试,最终决定来杨凌创业。

    几年间,夫妻俩吃住在棚里,不断学习摸索火龙果的种植技术,优化设施温室,使其更加适宜北方火龙果种植生长,引进南方及国外新品种,进行种植培育实验,优选适合北方气候种植品种,最终实现“南果北种”。

    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远嫁”而来的火龙果糖分积累更好,口感相比南方略胜一筹,还能解决运输和保鲜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我们的火龙果种苗卖了90多万元,火龙果卖了40多万元,市场前景很不错。”王艳种植的火龙果采取预售的模式,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出产的火龙果已销往多个省市。

    现在,王艳的火龙果规划种植基地总面积到达155亩,规划建设24座温室,项目建成预计年产值100吨左右。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与驻区两所高校紧密协作,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引进新品种70余种,推广新技术10余项,实现了火龙果、百香果、青皮甘蔗、芒果等品种的南果北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不断显现,也让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远嫁”的新品种在陕西安了家,传统农业也在不断升级。

    世界猕猴桃的故乡在中国,中国猕猴桃的原产地在陕西,陕西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在秦岭北麓一带。

    随着陕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东扩南移”战略,猕猴桃生产在秦岭北麓不断延伸,面积发展到近百万亩、产量近百万吨。

    2019年,眉县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0.2万亩,预计总产量49.5万吨、鲜果产值31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全县农民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猕猴桃已经成为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猕猴桃示范基地,果农赵占霞正忙着拾掇果树,她家种植了5亩猕猴桃,按照目前的行情,今年预计毛收入至少5万元。

    种植猕猴桃的收益高,政府鼓励引导政策及时跟进,眉县几乎家家都种植猕猴桃,猕猴桃产业发展让眉县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猕猴桃是眉县人的宝贝!”赵占霞说。

    特色产业着实让眉县农民享受到了猕猴桃带来的收益,如何让这项特色富民产业长久持续稳健发展,一大批受培训、上职校、拿证书的职业农民不断涌现,让猕猴桃产业向高品质发展。

    2012年开始,宝鸡市先后培育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农民”近5000名,当上了村里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

    2014年,眉县首善镇职业农民李凯拿到了中级职业农民资格证,成为眉县特聘的猕猴桃农技员。

    李凯家里种植了11亩猕猴桃,虽说按照老经验种植时,11亩地产量也不错,但总是卖不上价。

    为提高猕猴桃品质,李凯瞄准了眉县猕猴桃科学种植、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头改变传统种植中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地方,实现每斤4.2元整园出售,价格要比周边村民高出不少。

    2018年,他的11亩猕猴桃卖了13万余元。“质量胜于产量,提质增效很关键,现在的农业不是传统农业,学习科学技术很重要,培育职业农民很有必要。”李凯说。

    近年来,眉县立足资源优势,在品质提升上不断下功夫,打造中国猕猴桃标志性品牌。陕西省猕猴桃研究院、陕西猕猴桃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不仅保证了每颗猕猴桃的品质安全,也让眉县猕猴桃核心技术研究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抱团成长、直播变现——不“安分”的钱包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丰收节,老人给孙子讲解粮食种类 冯雪峰/摄

    丰收节里,最要紧的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突破万元大关,增速连续1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9月25日上午,刚刚打捞上来的新一批中华绒螯蟹入住韩城市蟹公寓,每一只螃蟹都有自己的“单间”,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增肥和养殖,出栏可达4两重,一只可以卖到100元,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富村昌盛渔业公司总经理薛和平说,入住蟹公寓,可以让螃蟹在脱壳时,避免受伤害和蚕食,成活率大幅提高,延长螃蟹生长时间和销售时长,还可批量生产市场紧需的软壳蟹,大大提升养殖效益。

    富村昌盛渔业养殖基地所在的区域原来是一片荒地,因为澽水河流经,不能种植作物。

    韩城市从天津引进了渔业公司,流转土地1560亩,一部分种植月季,一部分养殖蟹、鲈鱼、匙吻鲟等,今年预计产出标准蟹20万斤,可实现产值800万元,不但盘活了荒地,也给附近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家里有老人出不了远门,现在直接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工资2400元,还管中午饭。”东周村村民王英芳在蟹公寓里打工,她主要负责给螃蟹安置并“喂饭”。

    在安康市白河县,看着又一批小龙虾打捞上市,当地养殖户林奇笑得合不拢嘴。

    “用咱双垭村山泉水养的小龙虾个头大,口感好,在西安和湖北市场都供不应求。”林奇说,除养小龙虾外,他还引进发展泥鳅、黄鳝、螃蟹等实验养殖塘,而这些已成为当地4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的“钱袋子”。

    农业提质增效之后,新的合作方式,让农民抱团成长,才能跟上市场步伐。

    “我们合作社现在养殖500多只成年母羊,一只母羊年纯利润2000元左右,今年的效益估计在80万元。”安塞南沟村的荣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怀荣说,他们养殖的湖羊,适应力强,抗病性强,肉质好,而且适合圈养,不会破坏植被。

    梁怀荣说,湖羊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可以生两胎,一次产羊羔3到4只,四个月就出栏,效益非常好,接下来合作社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丰收的果实如何转变成丰厚的收入,农民们各擅其长,寻找销路。

    “各位老铁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铜川市第二届扶贫产品交易会的现场,这里有很多的特色产品,大家跟着我一起来瞧一瞧。”在铜川市扶贫交易会上,主播程灵生看中了当天的大客流量,现场设立了主播台,通过快手平台向自己的10多万粉丝推销着铜川的特色农产品。

    程灵生今年23岁,创业成立了铜川灵娃电子传媒有限公司,利用现在火爆的短视频和传统电商相结合,用网红直播带货新零售方式实现粉丝变现,把铜川的农特产品推广出去。

    “原来就是在这些直播平台上玩,后面发现很多人通过平台能够带货,还能挣钱,就想着自己也试试。”程灵生说,他现在最多一晚上直播能够带货几千单,效果非常好。他们正盯着互联网的发展,想看看5G商用后,移动直播还有什么新的玩法。

    住进楼房、开上小车——很“安生”的日子

    钱包鼓了,农民也需要精神上的“丰收”。

    “今年丰收了,我们脱贫了。”9月21日,白河县西营镇还用舞蹈、小品、三句半等文艺作品表达出群众的喜悦之情。

    脱贫标兵们现场领奖,因自强自立而受表彰的胡兴国说,勤劳致富才能过上好日子。“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全家和周围人多挣钱,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延安市安塞区庆祝农民丰收节趣味运动会

    在延安安塞,100米抱南瓜接力赛,50米挑土豆比赛,两人三足运瓜比赛,搓玉米大赛,拔河比赛等比赛热火朝天,展示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延安安塞南沟村村民张志莲一家终于住进了拥有独立卫生间的新家,两室一厅的新房只花了1万元。

    张志莲夫妇还在山上的公司当保洁员,一个月工资2000元,土地流转,每年每个人分红1600元,入股了园区的停车场,一年可以分红2000元,算下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2017年成功脱贫。

    最近有一句话在网上热传,你以为20年前是80年代吗?不,那已经是1999年,即将迈入新世纪。

    但在马咀村监委会主任任建国的记忆中,那并不是新世纪临近的样子,那时村里还因为没钱交电费而常常停电,吃水要靠人挑、靠架子车拉,人均4亩多地却打不下粮食,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我们村委班子组建后,十几年一直没有变,团结一心带领大伙共同致富。”任建国说,1999年新班子上任后从平整土地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第二届铜川市扶贫交易会现场 冯雪峰/摄

    昔日的“烂杆村”成了“水泥村”,再到“生态村”“旅游村”“智慧村”,2000年、2005年、2013年村民收入节节攀升,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20757元。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步一步成就了马咀村的传奇。

    开着小面包车,带着自己种的老品种西红柿和广告牌,马咀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小军往来新区和村里,给自己的西红柿做宣传。

    “开始也不好卖,销路打不开,没人知道,现在慢慢越来越受欢迎。”郑小军说,他坚持农家肥种植,吸引了很多回头客,产品销售到上海、北京等地。目前,他家的礼盒西红柿一盒售价150元,平均一个西红柿就能卖5块钱。

    马咀村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郑小军西红柿的销路,现在他已经有6个设施大棚,一年收入24万余元。

    马咀村在铜川全市率先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别墅式小洋楼,率先实现了劳动力转移,村民进入企业当工人,走上了集现代科技、网络营销、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设施,农业收入、园区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房屋租赁收入、公司入股分红收入成为村民稳定的五大收入来源。

    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一项项荣誉称号落在马咀村,马咀村人开始用互联网思维谋划未来,全村实时监控检测无死角,公众Wifi全覆盖,大数据、云计算已实际应用到马咀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刊记者 徐旻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