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从乡村女教师到当代“女粮王”

    信息发布者:三秦一夫
    2017-07-15 22:48:25   转载

    从乡村女教师到当代“女粮王”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毕利霞的创业之路

    《 农民日报 》( 2017年07月15日   01 版)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2017年,湖北省监利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8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9000多家,围绕粮食全产业链建有“育秧工厂”的大型专业合作组织48家。在这些以男性为主的合作社负责人当中,有一位女性创业者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2014年12月曾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毕利霞。

        目前,毕利霞带领合作社在监利县产粮第一大镇黄歇口,通过各种灵活的利益分配方式,发展多种土地经营模式,自家种水稻1935亩,年均产粮200多万斤,还为社员及周边村民提供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2.2万多亩,极大地满足了各类农户的不同需求,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粮王”。

        近两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女教授万江红数次带课题组调研毕利霞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撰写的调研报告于今年4月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常务副省长黄楚平等领导批示肯定。7月初,记者跟随湖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湖北农村信息宣传中心组织的采访团,到黄歇口镇采访毕利霞的创业之路。

        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乡村女教师到“女粮王”

        秀气、时尚、得体,是媒体人初见毕利霞时的普遍评价,黝黑的皮肤直接“暴露”了她现在经常要与农田打交道的职业,1979年出生的毕利霞笑着说,听说今天有媒体来,特意去买的新衣服。是啊,谁说“粮王”不能爱美呢。

        2006年,监利县机插秧技术瓶颈还没有完全突破,农民普遍要靠请人工插秧或互换工插秧。因为毕利霞在黄歇口镇黄潭村中心小学当代课教师,不会插秧,就相当于少一个劳力。乡亲们一般不太愿意跟她家换工插秧。

        毕利霞不服气了,说我不会手工插秧,那我就去学开插秧机。凭着年轻、有知识、有想法,农田里的活,她样样都要干,不怕当“泥腿子”,每逢寒暑假和农忙时,总要来给丈夫夏卫华搭把手。

        毕利霞和丈夫商量,用家里仅有的积蓄添置农机,后来,使用机械插秧的效果出乎意料,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2009年,夏卫华和几名农机手组建了黄歇口镇第一家农机合作社。2010年1月,夏卫华争取到一个参加湖北省首届农民机械专业合作社培训班的机会,可怕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学不到真东西,他想到了能说会道的妻子,就请她代去参加培训。

        听说女教师要去参加省里的农机培训,又有乡亲说“闲话”了,“机插秧技术还在摸索,男的都插不好,女的能行吗?”带着乡亲们的疑问,毕利霞经过大半个月的培训,理论加实践,拓展了思路,坚定了从事农业的信心。她在日记里写道:“农业前途无限,农村需要能人来整活。”

        培训归来,毕利霞把手上的一届学生带完就从学校辞职了,专心研究机插秧技术,与丈夫一起创业。2014年初,毕利霞牵头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推出双季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获得成功,乡亲们争相找合作社签服务合同,服务面积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提供细致服务,多种经营模式紧密联系农户

        目前,不少地区种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过程中,遭遇流转土地数量少、细碎化、价格高和期限短等多重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万江红认为,毕利霞采取多种经营模式,降低了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成本压力,增加了合作社的土地经营规模,并有效化解了规模化经营的监督难题。推广“毕利霞经验”,鼓励各地兼顾不同类型农户的利益,探索适合当地的土地集中模式,是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合作社在毕利霞的经营管理下,经过不断扩大再生产,核心区的土地流转面积逐渐扩大,兴建了40个工厂化、智能化温控育秧大棚,搭建了办公场所、农资超市、农机停放场、车库,引进了智能配肥机、植保飞机、大型粮食烘干设备。

        硬件设施的完善,让合作社得以顺利开展集中育秧、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烘干储存、农资配送、农民培训等服务项目,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从种到收、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还办起了农村妇女种田培训班,大量使用女工。   



        

        毕利霞推行“生产在社、管理在家”模式满足各类农户的不同需求。有的农户全家长期外出务工,可以选择将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家有老人,可将全部或部分农活交给合作社。还可入股合作社,所有种田成本均由合作社承担,土地经营收益由农户和合作社共同分享。

        毕利霞制定的入股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不扣除生产经营成本,按产量分成毛收益;二是不扣除成本,按交通便利与否分成毛收益;三是扣除成本,按产量分成纯收益;四是扣除成本,五五分成纯收益。分配方式不固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大程度与农民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毕利霞的带动下,入股合作社的农民种粮收益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也降低了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成本,增加了合作社的土地经营规模,双方都有积极性,有利于互相监督。

        除此之外,毕利霞用女性独有的细心、耐心、贴心这“三心”服务赢得了称道,她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损失留给自己,在村里口碑较好。乡亲们说,这个女人不简单,细腻柔情、倔强泼辣、能吃苦、能管事。

        带动的人越多,责任越重

        从原来两口子种田,一人开一台插秧机为自己服务,到现在合作社社员就有145人,为社会服务,合作社规模越大,带动的人越多,毕利霞深感肩上的责任越重。

        毕利霞为合作社未来发展前景思考着,为眼前的阻碍所担忧。她尝试种植甜玉米和圣女果等经济作物,还想种草莓,但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非常高,随便一则网络谣言,就能让农民血本无归,她想过好多新项目都不敢尝试。还有合作社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很少有人愿回乡从事农业。

        毕利霞的创业路并不平坦,近几年遇到寒潮,早稻秧冻死、晚稻减产严重,有的社员把插秧机往她家门前一甩,准备另谋出路。夫妇俩挨家挨户走访去谈赔偿事宜,有人质疑一位年轻女性能当“粮王”?但更多的人是理解力挺,并没有找她扯皮,而是说她敢想敢闯,值得敬佩。

        “村民的谅解,坚定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给了我们很大动力。”毕利霞回忆,当时她不断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对乡亲们负责。在当地农业部门支持下,通过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一套高效育秧技术,秧盘省种、产量又高,还能抗低温寒潮。

        毕利霞分析,当前育秧工厂风靡监利,除了本身能赚钱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既能水稻育秧,还能探索蔬果种植、水产养殖、休闲采摘等多种模式,值得坚持下去。

        去年,毕利霞谋求进军稻米加工销售领域,种粮还卖米,注册了“内荆河”大米品牌,包装口感好的常规稻,向水稻全产业链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面积越大,风险越大,毕利霞说,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稳扎稳打,发挥合作社现有优势,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生产源头严控农产品安全质量,寻求可持续绿色发展。

        毕利霞现在不仅种田,还当“女粮王”,她讲奉献、讲担当的精神,是农村正能量的典型代表,值得深入挖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涂胜华认为,毕利霞作为有知识、有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农村实际,投身农业发展,初步获得成功,以“农机+农艺”的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值得提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